html模版bmw音響改裝百歲新聞規律探索者甘惜分逝世學者網友寄哀思
原標題:百歲新聞規律探索者甘惜分走瞭



2013年,甘惜分通過個人微博透露其近況。微博圖片



甘惜分早年工作時的照片。

中國新聞學界泰鬥、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甘惜分於前晚(1月8日)22時55分去世,享年100歲。消息一出,新聞學界知名教授、學者、眾多網友紛紛表達哀悼之情。據悉,人大新聞學院正在會同甘惜分教授親屬協商治喪事宜,確定後將進行公告。

生平

甘惜分,1916年生人,四川鄰水人。著名新聞理論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教授,首批榮譽一級教授。

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工作。1954年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任副教授,主講新聞理論。1958年,北京大學新聞專業合並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甘惜分在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副教授、新聞理論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瞭我國第一屆新聞理論專業的碩士和新中國第一位新聞學博士。

創辦《新聞學論集》並任首任主編,榮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編寫新中國第一本新聞理論專著《新聞理論基礎》,主編我國第一部大型新聞學辭書《新聞學大辭典》。

學者網友微博寄哀思

1月9日凌晨2點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在微博上稱,“新中國新聞教育和研究的奠基者、我敬愛的導師甘惜分教授於昨天晚上22時55分駕鶴西去……僅僅8天前我們還在一起談笑風生、縱論天下,今天卻天人兩隔,哀慟之情無以言表!!!願甘老在天堂安好……”此消息一出,震驚國內新聞學界。

就在去年12月,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為甘惜分教授頒發瞭“中國輿論學研究終身成就獎”。

從教60餘年來,甘惜分致力於中國新聞學理論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理論,著有《新聞理論基礎》、《新聞論爭三十年》兩書。前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開出版的第1部論述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性質、作用等問題的專著,後者是1978年以來他的新聞學論文選集。

甘惜分也為我國培養瞭大批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瞭一代又一代新聞學人。知名學者童兵、鄭保衛、劉建民、喻國明都是他的學生。

昨天上午,不少網友到甘惜分的微博上寄托哀思,“用過您編的教材,一路走好。”“一個普通的新聞學子,正是因為您這樣的先輩的奉獻與奮鬥,才接觸到瞭不普通的新聞事業。”

昨天下午,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宣傳部獲悉,目前甘惜分的追悼會具體時間還沒確定,甘老的孩子正在從國外趕回,學校正在與其協商治喪事宜,確定後將對外公開。

追憶

□ 與學生見面先交流讀書體會

如今74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童兵曾是甘惜分門下的學生,也是甘惜分帶的第一個碩士生和第一個博士生。童兵回憶,人民大學當時還沒有復校,甘惜分老師的組織關系還在北大中文系,當時還在一傢報社當編輯的童兵決定考研,報考甘惜分門下。“後來聽說他看瞭我的材料及考卷後,非常欣賞,把我錄取瞭。”

從北大回到人大後,甘惜分老師的名下已經有8名學生。1978年開始指導第一批碩士研究生時,他已經62歲瞭,而當時工作瞭十年“回爐”讀書的童兵也已經35歲,他們都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達成瞭台中汽車音響改裝一致的思想認識,就是抓緊時間工作、學習,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也正因為這些,甘惜分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很嚴。與現在不同,當時碩士生的課並不多,但隻要學校有課,甘老定會坐班車於上課前半小時到校,一下車即是研究生的宿舍“紅三樓”,見面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最近讀瞭什麼書,有什麼體會”。

“我們不像現在的學生,導師提到這個問題會感到很緊張。當時的我們很坦然,如實跟他匯報讀書的體會,交流半小時,他再去課堂上課。”童兵回憶,除此之外,甘老還要求學生們每周要去他傢一次,交流讀書心得。

在童兵印象中,甘老很愛讀書,經常去書店一次性買個二十多本書,但一向節省的他也舍不得打車,經常拿著這些沉沉的書去坐公交車,到瞭傢之後就開始翻書。每次去他傢,甘老總會提到近日讀書中的新感受。

1998年,82歲的甘惜分教授正式退休後,童兵以及其他同門學生每隔兩三個禮拜總會去拜訪甘老。與以前在學校時不同,甘老不再為學生指導論文的方向,此時他和學生們平等交流,學生們甚至給導師提一些建議,甘老也欣然接受。

童兵說,晚年的甘老與他既是師生關系,又是朋友關系。許多人甚至開玩笑,他與老師越長越像,像是父子,“可能是我們的脾氣秉性都差不多”。

“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如刀”

去年4月上旬,中國人民大學還專門召開“甘惜分先生新聞思想研討會暨百歲壽辰慶典”,精神矍鑠的甘惜分還坐著輪椅去到會場,迎來現場一片掌聲和問候聲。

作為甘惜分門下第三位博士研究生,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的喻國明回憶,作為博士生與甘老的第一次談話,他便遭遇瞭劈頭蓋臉的批評。

那是1986年5月的某一天,在甘惜分老師的書房裡,甘老沒有寒暄,直入主題。他說:“我看瞭你在刊物上發表的全部12篇文章,我覺得你很愛思考,也有理論研究的天分……”但隨後,甘老嚴肅起來:“但是我要批評你,你的文章有很大的問題。一個研究傳播的人卻不能把話說得讓人明白,說輕點是你的傳播能力有問題,說重點是你缺乏社會責任的表現。如果你認為你的研究成果是有社會價值的,卻在表達上故弄玄虛,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甘老的這一席話一直鞭策著喻國明,此後,喻國明的理論關註點一直圍繞著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喻國明回憶,甘老的愛好就是書法,甘老送他的條幅“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如刀”,也成瞭他一直以來的座右銘。

自述

□新聞記者不是文字匠

可以說,我從來不認為我的任何一本書是令我滿意的,從不知足。我反對那些把我稱為‘泰鬥’的人,我隻是一個volvo音響改裝執著的新聞規律的探索者。

要允許人傢講不同的意見,要允許人獨立思考。首先在學術上要有學術自由。我覺得中國人民大學要真正成為中國第一流的大學,首先是要進一步思想開放,延攬人才,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有獨立見解、肚子裡大有貨色的學者請來當教授。

對新聞從業人員,我說:‘新聞記者不是文字匠,新聞記者是政治觀察傢和社會活動傢。’我國記者最大的缺點是他們不是政治觀察傢。我看很多外國記者的文章,人傢比我們的記者寫得好,他寫一個小事反映瞭大局,也從一個小事來看中國。我們中國記者呢,能不能通過一些小事來看外國呢?我看這個能力不是都有的。

我這一生在苦難中度過,幼時在傢中受氣﹔參加革命後,又受審查的冤案的氣。最後十多年,我也不消沉,還在日夜苦思,憂國憂民,不當小市民。我認為我是20世紀遺留下來的文人,有責任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是躺在床上等待死神召喚。

(以上語錄摘自甘惜分教授自述文章)

□聲音

@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學泰鬥、百歲學者甘惜分教授昨22:55與世長辭,驚聞噩耗,無盡悲懷。他研究瞭一輩子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是新聞理論的一代宗師。願甘先生安息。

@尹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新聞教育界元老甘惜分先生去世。他這幅字(寫真事,說真話,講真理,傳民情,道民意,呼民聲)是對他最好的紀念,也是他最重要的精神遺產。

@唐遠清微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4月17日,甘老即將迎來他的百歲生日,甘門弟子本來正籌劃三個多月後的甘老百歲壽辰,不料病魔卻這麼無情……

@記者蔡擁軍(新華社大連支社記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甘惜分逝世。無緣謀面,但我的不少老師受他很大影響,這個名字屢次被提及,致敬。(記者任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

A786D2DF914F98DE
arrow
arrow

    fs8n2jxg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