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這個古村自稱“古城”,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內容摘要:下伊村佈置瞭一個小小的鄉村博物館。別看它簡陋,隨手拿起一件石頭制品,你能觸摸到新石器時代的體溫。

關鍵詞:古城;遺址;古建築;湯溪;有喜;縣志;詩經;文化;考古;房子

作者簡台中產後護理機構介:

下伊村佈置瞭一個小小的鄉村博物館。別看它簡陋,隨手拿起一件石頭制品,你能觸摸到新石器台中月子中心評鑑時代的體溫。

“這是石矛,這是石斧。小時候,我們在青陽山玩耍時經常看到,那時候不懂,叫它們鬼劍鬼斧。”下伊村村主任伊敏林說。

下伊村在金華開發區湯溪鎮,青陽山在下伊村外,這是一座海拔隻有幾十米的丘陵,村裡有很多地在那裡。村民幹活時,總會在地裡翻出各種碎陶片,印著各種好看的花紋。有時候鋤地,還會鋤到台中產後月子中心價格一整個壇子,裡面裝滿黃土。

“那時,父親母親告訴我,壇子裡裝滿黃土,說明做人不太好。做人好的,鋤到的是一壇黃金。”伊有喜說,從小父母就用這極具民間神話性質的說法,來教育他要好好做人。

那時候,對於這些壇壇罐罐、陶片石器,村裡人都不以為意,挖到壇子,也就順手用鋤頭敲碎瞭事。直到201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婺城區文物部門聯合發佈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在婺城區山下周、青陽山一帶發現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相當於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這時大傢才知道,原來,造出“鬼斧鬼劍”的並不是什麼鬼,而是幾千年前在此繁衍生息的人類。鋤到盛滿黃土的壇子,也與做人好壞無關,那滿滿一壇,全是時間的風沙。

當時的考古發現還宣佈,在距山下周遺址大約兩公裡的青陽山遺址,發現瞭商周時期、後良渚文化時期和上山文化時期的遺存,其中,以後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為主。

2010年,下伊青陽山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下伊村開始意識到要珍視並且保護本村文化,則是不久前的事情。

下伊是個有著近700年歷史的古村落,村裡曾經古建築成群。“我小時候,就是在成片的明清古建築中奔跑玩耍。”伊有喜說。遺憾的是,近10年來,經過兩次大規模拆除,很多古建築消失於推土機下。一幢當地人叫作“大屋”的建築被買去,不知整體搬遷至何處。另有一幢老建築,則被整體搬遷到古建築異地保護樣板———龍遊民居苑裡。

今年以來,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建議下,村兩委意識到瞭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再不保護就晚瞭”!他們開始轉變工作思路,從拆除轉向保護,並且,重新梳理村莊的歷史文化,正在申報市級、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鄉村博物館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起來,很多文物都是從村民那裡收集來的。

博物館裡還放台中坐月子費用著一套《古城下伊族譜》。古城下伊?為什麼在村名前加上“古城”二字?

伊有喜說,這得從青陽山上的一段古城墻說起。古城墻遺址至今還在,它是土夯的,寬六七米,上面種瞭莊稼和樹木,經歷滄海桑田,早已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那一帶,我們就把它叫作古城腳。”伊有喜說,他傢的地就在古城腳邊。當年,一部《少林寺》點燃瞭全民習武熱情,年少的他一次次奮力跳上城墻腳,想象自己有一天能練成飛簷走壁的神功。“用湯溪話叫古城腳,叫瞭這麼多年,但是一直沒有深究它的字面意思。直到有一天讀《湯溪縣志》,才恍然大悟,縣志裡記載的古城腳,就是我年少時天天玩耍的古城腳。”

《湯溪縣志》卷十三之古跡,第一條就是“古城腳”:“(前志)在縣城西五裡,湯塘山之尾。高約五尺,廣二丈餘。未詳何代所築。”第二條是太末縣舊址,第三條才是九峰山。“湯塘山之尾,也就是青陽山這邊。”伊有喜說。而在《湯溪縣志》又有記載:“下伊,伊姓,有山頭殿,在古城邊,又西邊木橋一座。”

下伊村的由來,就和“古城”相關。根據《伊氏族譜》記載:“元至正(1335—1345)大間,村祖伊恭為龍遊縣尉,樂古城山水之勝,田土之沃,遂卜居焉。”就是說,下伊村的一世祖伊恭擔任龍遊縣尉,經過此地,喜歡古城美麗的山水,肥沃的田地,於是選擇在此地居住。下伊人因此自稱“古城下伊”,把族譜命名為《古城下伊族譜》。古城應是一個前綴,標明下伊村所在地。

那麼,古城究竟是什麼城?

“這是一個謎。”婺城區文物管理辦公室原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劉金發說,根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青陽山就有人類居住,加之有古城墻遺址,再綜合文獻記載和湯溪歷史,他認為,“古城”有可能是姑蔑國遺址或太末縣遺址。他甚至大膽推測,這也可能是東陽郡郡址。“也許是一個,也許是兩個,也有可能是三個遺址重疊在一起。”

古城下伊之謎尚待解開,古村下台中市月子中心伊卻清清楚楚地把自己的歷史鐫刻下來。

村裡一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在族譜裡都有明確記載。每一個名稱都代表瞭先人們的一種期許:思任堂、藩臣堂、貽谷堂、六德堂……現存最古老的房子是建於1414年的思任堂。建於1601年的貽谷堂,當地人稱鐵皮門,這座明萬歷年間的建築,柱礎棟梁,粗大壯碩,恢弘壯觀,現為村老年活動室。建於1700年的六德堂,有著時代特征明顯的深浮雕。一個叫八字門小廳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金華獨有的建築構件“貓兒梁”,這是東陽幫匠人具有代表性的構建,將實用與審美進行瞭完美結合。

抬起頭,你會遇見《詩經》。“繩其祖武”,出自《詩經·大雅》: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某幢古民居的門楣上寫著“式好”兩字,也是從《詩經》中來,語出《詩經·小雅》: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說的是兄弟之情。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棠棣聯芳”。另有一幢特別的房子,戶主老早就有瞭版權意識,他傢房子的每塊磚頭都是私人定制,銘刻著“伊利房”三個字。這個伊利,還真是有趣得很。

最引人註目的當屬烈宿堂前,一個磚仿木結構鬥拱門坊,建於明嘉靖年間。磚仿木結構鬥拱的門坊本就較為少見,其背後還有一個故事。400多年前,擔任福建永春知縣的伊惠公為官剛正清廉,處處為民著想,深受百姓愛戴,他的事跡感動瞭當時的皇上,禦筆親題“甘露流芳”四字金匾恩賜。

門坊上這四個字歷經歲月變遷,仍赫然如新。


arrow
arrow

    fs8n2jxg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