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的日常
編者按
近日,全國各大高校喜迎新生入學。剛剛結束高中生活的莘莘學子,將在大學校園裡開始全新的生活。作為最有活力的地方,大學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不同時代給大學烙上瞭不同的印記,也塑造瞭不同特色的大學生活。因此,通過不同年代大學生的回憶,人們能勾勒出那個時代的些許特征。
很多人想知道,在更早的時候,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學剛剛在中國盛行時,中國的大學生們,在大學校園是怎樣的情景,他們又有著怎樣的喜怒哀樂。而隨著那一代大學生們的逐漸離世,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幸運的是,有一些當年的大學生,通過與後人的講述,將數十年前的大學生活描繪瞭下來。
本文作者陳麗的爺爺陳傳方台中市月子中心,正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大學的學生。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陳傳方到上海組建如今的上海海事大學外語系,此後一直生活在上海。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陳麗,長期生活在北京,對於老人傢的前塵往事知之甚少,隻是大概知道她爺爺是老北大畢業,英語教育專傢。
2000年,她爺爺開始用e-mail和她通信,講述自己的經歷。關於爺爺的故事,她才逐漸清楚:爺爺陳傳方1915年生於蘇州同裡,1934年考取北大教育系。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至昆明成立西南聯大,1938年爺爺從西南聯大畢業。抗戰勝利前,爺爺一直在雲南工作,曾就職昆明航校、海關等處,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交通部任職。
陳麗和爺爺的通信一直持續到2007年底爺爺去世。她和爺爺的通信有兩千餘封,難能可貴的是,在通信的幾年間,爺爺記憶力非常好,很多當年的細節歷歷在目。
陳麗爺爺的這些回憶不僅是他們的傢史,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部分,而且其中很多細節鮮為人知,因此,特整理傢書中的一小部分,以饗讀者。
住宿
很多非本校台中產後月子生住在北大宿舍
我的爺爺陳傳方,號寒石,1915年生於蘇州同裡。1934年,爺爺從蘇州中學畢業。同年夏天,他和一位同學到上海徐傢匯交大附近租瞭一間公寓,參加大學考試。那時大學各自招生,他們至少要分別報考三所大學。爺爺報考瞭北大、清華、武漢三所大學。考完後,爺爺回到蘇州等待“發榜”。沒過多久,捷報頻傳,三所大學爺爺都考上瞭,因北大名氣最大,爺爺最後選擇瞭北大,並就讀教育系。
當年開學,爺爺一個人到蘇州的火車站購票,自己托運行李、自己上火車,沒有人送。老人傢常講,當時傢裡要求孩子獨立,所以他們很早就被大人派到社會上辦事。後來長期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的爺爺,對現在大學新生入學時,要父母全程陪送的現象頗為感慨:“如果我當年是由母親(太爺爺在爺爺十五歲時去世)送到北大,別人會笑掉大牙的。”
爺爺十九歲時,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講一口的蘇州話),幸運的是,他遇到瞭蘇州中學的同學、同樣考上北大的胡繩(著名哲學傢、近代史專傢,1982年出任中共黨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2000年去世)。
因為胡繩在北京有親友接待,我爺爺便跟著胡繩直奔位於北河沿的“北大三院”(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在成立之初將和嘉公主府作為校舍。1918年,北大紅樓在沙灘漢花園一帶建成,人們稱紅樓為“北大一院”;公主府為北大理學院,人們稱此為“北大二院”;北大在北河沿一帶的清朝“譯學館”舊址還有部分校舍,當時北大大禮堂就在院裡,此處被人們稱為“北大三院”,一年級新生宿舍集中於此)。
北京那時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洋車。當時,從北河沿的北大三院到北海公園,洋車的車費大約8大枚(一毛錢等於28個大枚,北海公園的門票為5大枚)。
爺爺剛到北大,學校沒有地方住,他就在沙灘中老胡同的一傢公寓裡,和胡繩及另一個蘇州中學的張姓同學一起住。爺爺在公寓住瞭半年,就分到瞭集體宿舍。
爺爺說,當年混跡在北大宿舍,真是太容易瞭。我爺爺的那位張姓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他沒辦任何手續,就在北大旁聽,還和我爺爺住在一間宿舍。當時,同宿舍有個同學叫金寶祥(浙江人,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2005年去世),他不願住宿舍,就在附近的公寓裡租瞭一間房住。張姓同學就頂著金寶祥的名字和我爺爺同住。後來我爺爺搬到西齋宿舍(位於景山東街),那位同學又頂著金寶祥的名字搬到東齋(位於沙灘附近),這時,張姓同學和我爺爺的同班同學陸平同住一間房。沒想到,在半個多世紀後,這段陳年舊事還演繹出一段趣聞。
爺爺當年在北大上學,他的幾個同學是地下黨員,後來的北大書記陸平(1957年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至1966年兼任校長,2002年去世)就是其一。陸平當時叫盧荻,後來才用“陸平”這個名字。我爺爺和陸平是同桌,後來學校南遷,再加上各類運動,他倆的聯系中斷瞭。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兩人再次聯系上瞭。1995年陸平在北京的傢中請我爺爺吃飯,席間,提到他同宿舍的金寶祥,年過八旬的陸平這時才知道,和他同住的不是金寶祥,而是另一個人。我爺爺跟陸平開玩笑說:“你這個秘密工作者的警覺性太差瞭。”
一個工友管八間宿舍台中月子中心評鑑
爺爺是1935年暑假前搬到位於西齋的宿舍的。爺爺說,“這間房可以住兩個人,我搬去前,之前的人已經把它分割開,北半邊分給一個廣東人叫高亞偉(詩人,臺大教授,已故)的同學。南北各有一門,他走他的北門,我走我的南門。所以實際上等於一人獨住一間房。”
在西齋,每八間房(住16人)有一位工友管:冬天燒火爐,平時管供應開水,打掃院子等,還在早上幫他們到食堂裡去端早點——豆漿、燒餅、油條(焦圈)等。大學生們每人每學期給他一元小費。這時,工友就會用紅紙條寫上“某某先生賞洋一元”,貼在佈告欄內,讓別的同學見瞭不好意思不給或者給得少。
我曾問爺爺,台中產後護理機構推薦當年金寶祥爺爺為什麼不住宿舍而住公寓。爺爺說如果他有錢也願意住公寓,而不住宿舍。住公寓有什麼好處呢?首先,住公寓自由,時間上沒有諸多限制。第二住公寓有人管生活用水(喝的、用的),還有人管房間裡的清潔衛生。再者,住在公寓裡,可以用廚房做飯、做菜,飯菜質量會有改善。另外,公寓房間裡的傢具比宿舍多,住起來舒服。
台中產後之家
此外,北大有一些學生是戲迷,起床要來一聲“倒板”,平日走起路來,也像在戲臺上。而且他們晚上到前門外看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傢,住公寓就方便得多瞭。
當時,由於北大兼容並包的學風以及周邊濃鬱文化氛圍,北大附近匯聚瞭無數有志於新文化、新文學的青年。丁玲、沈從文等人都住過附近的公寓,後來成名後的他們,還寫文章回憶當年的公寓的生活。
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住公寓固然舒服,但是要多花錢,沒有錢隻好住宿舍。那個時候,公寓的租金,每月五元。不過,租金拖欠一兩個月沒有問題。公寓裡供中、晚兩頓飯,每月約九元。下轉34版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留言列表